5. PHÓNG HẠC ĐÌNH KÍ
放鶴亭記
熙寧十年秋,彭城大水,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,水及
其半扉。明年春,水落,遷於故居之東,東山之麓。
升高而望,得異境焉,作亭於其上。彭城之山,岡嶺
四合,隱然如大環;獨缺其西一面,而山人之亭是當
其缺。
春夏之交,草木際天;秋冬雪月,千里一色。風雨晦
明之間,俯仰百變。山人有二鶴,甚馴而善飛。旦則
望西山之缺而放焉,縱其所如,或立於陂田,或翔於
雲表,暮則傃東山而歸,故名之曰放鶴亭。
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,往見山人,飲酒於斯亭而樂
之。把山人而告知曰:“子知隱居之樂乎?雖南面之
君,未可與易也。易曰:“鳴鶴在陰,其子和之。”詩
曰:“鶴鳴於九皋,聲聞於天。”蓋其為物,清遠閒
放,超然於塵埃之外,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,隱德
之士。狎而玩之,宜若有益而無損者;然衛懿公好鶴
則亡其國。周公作酒誥,衛武公作抑戒,以為荒惑敗
亂無若酒者;而劉伶,阮籍之徒,以此全其真而名後
世。嗟夫!南面之君,雖清遠閒放如鶴者,猶不得
好,好則亡其國;而山林遯世之士,雖荒惑敗亂如酒
者,猶不能為害,而況於鶴乎?由此觀之,其為樂未
可以同日而語也。”
山人欣然而笑曰:“有是哉!”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: